重要新闻第3版
新闻排行榜
版权声明
返回京东新城
日 报
周 报
杂 志
《大厂新农民》 本期发行日期:2023年5月22日

奋力书写沿海协同发展新篇章

——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沧州回访

《大厂新农民》 本期发行日期:2023年5月22日 点击:358次

河北日报记者 张岚山 袁铮 曹铮 王雅楠 戴绍志 郝东伟 薛惠娟

初夏时节,万木葱茏。渤海之畔,旱碱麦丰收在望;黄骅港内,巨轮靠泊,门机高耸,一派繁忙生产景象。

5月11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,先后考察了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、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,了解盐碱地整治,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,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。

一片丰收在望的麦田,一座面朝大海的港口,沧州这座滨海之城,正在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,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,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,让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。

■变盐碱滩为“生态粮仓”

仓廪实,天下安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,5月11日,到沧州市考察的首站,就是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。

风吹麦浪,田野上泛起绿色的涟漪。

旱碱麦一般头一年9月底、10月初播种,来年6月份收获。目前,沧州市旱碱麦种植面积100.2万亩,去年总产量为22.37万吨。

“总书记来到我们的试验田!”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、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郭凯说起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的时刻,依然十分激动。他汇报了旱碱麦种植情况,深切感受到总书记的平易近人。

“仙庄片区约有7600亩旱碱麦,亩产能达到200公斤到300公斤。总书记站在田边,看向成片的麦田。我就站在他身边。”郭凯说。

地头一张小桌子上,摆放着三罐旱碱麦种子,分别是“小偃60”“沧麦6002”“捷麦19”,旁边还有旱碱麦面粉、挂面、面花等。

“总书记走到桌边,抓起一把种子,仔细询问这三个品种的区别。”郭凯说。

为降低盐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,黄骅不断进行良种选育工作,40多年间先后育成“冀麦32”“捷麦19”“捷麦20”三个自主研发品种。

郭凯介绍,仙庄片区种的大多是“捷麦19”,抗旱、耐盐、抗寒性强、产量稳。近年来,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建立了完善的耐盐小麦鉴选体系,为旱碱麦品种培育和推广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。
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,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。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、扩容、增效的重要来源,是粮食增产的“潜在粮仓”。

针对环渤海低平原5000万亩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淡水资源匮乏、土壤贫瘠盐碱制约粮食生产问题,国家于2013年启动实施了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“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”,重点突破了“土肥水种”关键技术,5年累计示范推广8000余万亩,累计增粮100余亿公斤。

作为“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”培养起来的一名青年科技骨干,郭凯由衷地说:“我想把这些年来我们做的工作、取得的成果,全都讲给总书记听。”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,是一个战略问题,必须摆上重要位置。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、开发潜力大的实际,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,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,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,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,积极发展深加工,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。

“方向明了,信心更足了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郭凯受到极大鼓舞,“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,围绕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,勇于创新、大胆攻关,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。”

盐碱地上的麦浪,涌动的是“潜在粮仓”的希望,也是粮食安全的底气。

■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

种了大半辈子地,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实在没想到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家地里。

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农业发展、农民增收,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。

杨东进家种了20多亩旱碱麦。“我正在地里拔麦蒿,一抬眼就看到总书记向这边走来。”当时,他心里紧张极了。

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麦田,仔细查看小麦长势,并向正在田里劳作的杨东进等人询问旱碱麦产量、价格、品质、收益等。

“总书记这次来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咱更得好好干哩!”杨东进高兴地说,“还有一个月,就开镰了。”

当下,仙庄片区旱碱麦进入了灌浆期。麦粒渐满,长势喜人。

“看到用旱碱麦面粉制作的‘面花’等食品,总书记又关切问到旱碱麦产业化情况。”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介绍,黄骅“面花”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特殊的种植条件造就了旱碱麦独特的品质,加工的面粉麦香浓郁、绵软筋道,非常适合制作馒头、面条等传统手工面食。

目前,黄骅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,年加工能力近50万吨,全市已形成集订单农业、收储中转、面粉加工、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小麦全产业链。

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叮咛,让刘玉锁有了新想法:“我们将加把劲、干起来,抓好农业产业化,让盐碱地变成‘增收田’,真正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。”

回到村里,刘玉锁第一时间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亮商量:下一步,将和农技专家合作,建设良种选育试验田;开展土地流转,推动旱碱麦规模化种植;开展旱碱麦深加工,延伸产业链条……

■把黄骅港建设好、管理好、运营好

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,两块展牌引人注目,一块是河北省港口布局图,另一块是沧州黄骅港平面图。

站在沧州黄骅港平面图展牌前,沧州市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王宝辉详细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黄骅港码头的管理、运营情况,“当时既兴奋又稍感紧张。”

黄骅港,作为河北东出西联的出海口和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,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。年轻的黄骅港被寄予厚望。

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,河北紧紧围绕把黄骅港建设成为“现代化综合服务港、国际贸易港、‘一带一路’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”的目标定位,坚持国际化视野,向海发展、向海图强。

看着展牌,习近平总书记询问黄骅港的位置优势。王宝辉向总书记汇报,“黄骅港位于渤海湾的穹顶处,对内辐射范围广,正在打造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。”总书记听后点了点头。

沧州黄骅港平面图上,黄骅港的综合港区、散货港区、煤炭港区、河口港区以及航道清晰分布。

习近平总书记问起黄骅港生产经营、发展规划等情况。王宝辉详细汇报:“黄骅港有两条航道,一条是煤炭港区5万吨双向航道,另一条是不远处综合港区的20万吨级单向航道。2022年,黄骅港完成煤炭吞吐量2.2亿吨,电煤保供量居全国第一……”

沧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肩负着黄骅港开发、建设、管理、运营的使命。

“十四五”期间,黄骅港共谋划建设集装箱、滚装、原油、LNG等22个码头、41个泊位,计划总投资415亿元;到“十四五”末,将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.47亿吨,泊位数翻一番、达83个,集装箱吞吐量翻一番、达200万标箱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河北区位优势独特,海运条件便利,要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,优化港口功能布局,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、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
对此,王宝辉表示:“下一步,我们将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,坚持向海发展、向海图强,把黄骅港建设好、管理好、运营好。”

■畅通西煤东运、北煤南运大通道

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上,数台装船机伸展钢铁臂膀等待作业,远处海天一色。

5月11日下午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。

“总书记微笑着向我们走来,我迎上前去,跟随总书记沿着码头边前行边汇报工作。”回忆此情此景,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洪军难掩兴奋之情。

黄骅港煤炭港区是陕西、内蒙古煤炭外运陆运距离最短的港口,是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一体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,也是国家西煤东运、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。

来到煤炭码头前沿,习近平总书记远眺渤海湾。

“总书记对航道建设非常关心,询问得很细致。”李洪军一一汇报,“黄骅港拥有17个煤炭泊位,现已建成5万吨级双向航道。同时可满足10万吨级船舶单向进出港。”

航道是港口的生命线,航道建设是港口建设的根本。黄骅港煤炭港区为国内最大的煤炭下水港,是国家能源保供大通道上的重要一环。为了保障航道的畅通,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神华上航疏浚有限责任公司,负责航道疏浚维护,全力保障黄骅港能源供应航道畅通。

“总书记很关注煤港的绿色生态建设工作。”李洪军回忆起黄骅港曾经的样子——“天乌蒙,水灰黑”,那曾是大家对于煤炭码头的普遍印象。为了改变煤港污染顽疾,近年来,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煤港作业全流程抑尘系统,实现了煤炭装卸的清洁生产,并建起覆盖全港区的智能生态管控体系。

即将离开港区时,习近平总书记走近30多名职工代表,大家喊出“总书记好,欢迎总书记!”码头上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、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,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,创新管理体制机制,打造多功能、综合性、现代化大港。

总书记的话语,深深地印在职工代表们的心中。

陈致远是公司创新工作室的一名青年职工,他表示,将立足项目的整体性、实用性,将生产需求作为攻关重点,开展更多发明创新,赋能港口业务场景,实现其绿色化、数字化升级,为智慧港口建设作出新贡献,保障能源大通道畅通。

“大家对港口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了。”李洪军说,“我们将谨记总书记的嘱托,撸起袖子加油干,继续扩大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的产业优势,不断提升港口辐射力、开放竞争力。”


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奋力书写沿海协同发展新篇章
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