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04:30:53
京东新城欢迎大家投稿来信,邮箱(dcxmt2018@163.com)

关注微信

扫码关注
发布投稿
欢迎大家投稿来信
【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】餐桌变化见证百姓生活变迁
来源:京东新城(转载需注明出处) 日期:2019/9/24  点击:6705
责任编辑:刘冠英  


从“吃不饱”到“吃得好”,再到“吃得健康”,一方小小餐桌,上演着人们的百味生活,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生活的幸福历程。本期的“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——我和我的祖国”专栏,让我们走近年近古稀的退休干部李占娥,了解一下她的餐桌变化,分享一下她的幸福生活。

记者见到李占娥时,她正在野地里兴高采烈地挖着野菜。李占娥告诉记者,野菜对她来说,是再熟悉不过的,因为它几乎充满了自己儿时的忆。“小时候,经常是几个小伙伴组团一起到地里挖野菜,当时完全是为了填饱肚子,跟现在挖野菜,是两种不同的心境。”李占娥感慨地说。

谈起数十年来的生活变化,让李占娥感受最深的,莫过于餐桌上的变化。李占娥回忆道,新中国成立之前,吃饭真是个大难题,人们常常是饥一顿、饱一顿。就连地里还没长大的红薯叶,都成了“稀罕的粮食”。尽管当时国家各项事业百废俱兴,经济发展慢慢步入正轨,但由于生产落后,物资极度匮乏,吃饱、吃好对于人们来说,仍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。她说,那时候的饭桌上摆着的就是“老三样”,咸菜、炒白菜、玉米面贴饽饽,没有其它可以入口的东西。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国家实行计划经济,老百姓开始使用粮票、油票、肉票等购买食品。“过年时,人们天不亮就要去排队购买食品。”说到这,李占娥感慨万千,“那时候,如果能吃到一口豆渣蒸窝头,吃完得回味好几天,那可比现在过年还要高兴呢。”

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,市场日益活跃,商品逐渐丰富,百姓生活也是一路水涨船高。用李占娥的话说,要是嘴馋的话,餐桌上可以天天有菜、有肉,吃饭、喝酒渐渐地都成了“幸福的负担”。

进入新时代,李占娥一家对饮食的理解,早已从最初的充饥解饱,转到了现在的健康养生上。“现在,都讲究健康饮食,吃野菜不仅是吃它的清香,更是看中了它的健康功效。”李占娥说。

一叶知秋。吃的变化,只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富民强的一个缩影从食不果腹靠野菜充饥,到票证年代“有啥吃啥”,到九十年代“吃啥有啥”再到现在野菜成为重回餐桌的“香饽饽”,透视小小餐桌的变化,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大变革,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升。

时代发生了巨变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,对精神食粮的需求,在新时代更加具有新意。“现在,县里的好政策真是不少,我们这些老年人有退休金,60岁以上老人还享受免费体检。”说到这,李占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、知足感。

在李占娥心目中,祖国的每一步富强,都带动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。如今,李占娥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棒棒儿的,见证祖国这座“复兴巨轮”继续劈波斩浪、扬帆远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