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8月10日是传统节日——七夕节,俗称“乞巧节”,是一个以女性为主角,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。据廊坊民俗文化志愿者王晟介绍,廊坊地区的“七夕节”历史悠久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。
“七夕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成形于汉魏,兴盛于唐宋,到了明清时期成为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的节日。它以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为背景,以乞巧活动为核心,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据南北朝时期的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,七夕之夜,妇女们结彩缕、穿七孔针,或以金、银、石为针,陈设瓜果于庭中,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手。”王晟说,“在廊坊地区,七夕节的庆祝活动分为白天和夜晚两部分,历史悠久,独具地方特色。”
王晟指着不远处一群忙碌的女孩们,她们正在准备七夕节的传统习俗——乞巧。“七夕节中午,女孩们会用一个碗盛满水,在阳光下晒一会儿,然后每人拿出一根针,放到水面上。这时就能看到这根针在碗底的投影,如果投影是剪刀形状就意味着将来手很巧;如果投影是棒槌形状就意味着手有点笨。”王晟解释,“虽然很少有女孩子会当真,这却是传承了几百年的风俗,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
随着夜幕降临,孩子们围坐在葡萄架下,仰望星空,期待听到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对话。王晟介绍,“家中长者曾说,如果在葡萄架下听到阵阵哭声,那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互诉衷肠;如果下雨,就认为是牛郎织女的眼泪。”对这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,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和期待。
“七夕在旧时还是妇女结拜姐妹的日子。”王晟说,一直到今天,在廊坊地区的一些城镇和农村,还保留七夕当天女孩金兰结义的习俗。这天,几个女孩的家长要早起,在胡同里挨家挨户要米。凌晨时熬一锅粥,俗称“百家饭”。米粥熬好后,几个姐妹去庙里磕头举行结拜仪式。此时,大姐的家长要为她们每人盛碗米粥,每碗粥下面都压着不同的剪纸。仪式结束后,大家自行选择一碗粥,并拿到剪纸。如果图案是剪刀,就说明心灵手巧,将来会从事裁缝之类的工作;如果是算盘,将来就可能从事会计;如果是书本,将来就可能学业有成……这些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。
“由于历史上我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保护,甚至一度加以否定,使其内涵越来越单薄。”王晟感慨地说,“近几年,七夕节这一传统节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。有些地区挖掘出了七夕节乞巧等民俗活动,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。如今,一批传统节日经过重新挖掘和整理后逐渐回归。”
站在千年古镇胜芳的老街上,王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。他说,“只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和传承,七夕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传承文化记忆的桥梁。”七夕节,不仅是一个表达爱情和家庭团聚的节日,更是展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。
来源:廊坊传媒网